Search

每個孩子都不同,引導他做出最好的自己

這幾年寫教養文章也大量的閱讀教養文章發現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每個孩子都不同,引導他做出最好的自己

這幾年寫教養文章也大量的閱讀教養文章發現,父母的心思常常在矛盾的兩極中擺盪。過往的教育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至上,父母只希望孩子努力的把書讀好,將來可以找到好工作,把生活押在「未來」。現在的父母,經由世代的反省與修正,往往放孩子自由,希望孩子可以快樂地過生活,尊重他的獨特性,卻養出一個又一個的小霸王或是媽寶、爸寶。兩端的過與不及,讓很多父母覺得難為,到底什麼樣的教養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﹖

孩子的天性雖然不同,但孩子的習性卻受陪伴他長大的人和環境所影響,所以在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之外,一定要讓孩子養成生活中的良好習慣,才可以讓孩子在穩固的基礎中吸收與學習而增能。

親子之間要培養出那些良好的習慣呢:
一、溝通的習慣:
沒有人可以準確的猜出別人的心思,有時候我們連自己的想法都搞不清楚,更何況是要猜孩子的心思呢﹖親子之間要多交談才可以真正的了解與拉進心的距離。

二、閱讀與運動的習慣:
閱讀可以開闊眼界與心界,運動可以強體與健身,是適合親子一起進行與分享的生活項目。

三、負責任的習慣:
孩子一開始都是依附與依賴在大人的照顧上生活,但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,要把孩子自己的人生責任交回給孩子,父母要過好自己的人生,彼此都學習著把各自的人生過好。

四、付出的習慣:
孩子在接受照顧中也要學習付出,才不會變成眼中只有自己而自私自利的人。有能力付出的人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我能感與快樂。

五、感恩的習慣:
最近很流行一句話,你的歲月靜好是因為別人為你負重前行。在群居的社會中,其實我們受到大家分工合作的幫助,才可以讓生活這麼便利,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感恩與尊重差異,因為沒有人可以靠單打獨鬥就過上便利又舒適的生活,都是大家把各自的角色扮演好,才可以相安無事、相處和樂。

六、愛的習慣:
愛你在心要口常開,更要用溫暖的行動表現出來。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,就是在學習如何接受愛與付出愛。張炳惠博士在《孩子的成功99%靠媽媽的努力》的書中寫著:「個體的孩子們共同組成叫作『一家人』的共同體,此共同體成為保護孩子們的圍牆。有了這鞏固的圍牆後,孩子們得到安全感,因而把他們的自信心全都找回來了。」張博士當初以後母的身分接手三個分居不同地方的小孩的教養責任,透過重塑一家人的概念,讓三個孩子長大都成為社會上的優秀人士,這其中的辛勞與付出絕對不會比教養親生子女輕鬆。適合的愛,是孩子成長中最安全的養料。

這些生活習慣養成的細節,都收錄在我的書《優雅教養:傾聽、陪伴、愛,教你解讀孩子的心》中,你可以藉由閱讀來陪你養成親子之間良好的生活習慣,讓教養變得優雅又有效率。

常常有讀者問我青春期的孩子很難搞要怎麼辦﹖其實青春期的孩子外表看上去冷酷又跋扈,但是他們的內心可能敏感又脆弱。他們想做自己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﹖很沒有安全感與自信。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靈正在急遽的變化,腦部掌管理性的前額葉還在發育,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卻常常失控,所以讓他們想要藉由反抗與挑釁來證明自己有能力,父母需要多一些理解與包容,協助青春期的孩子平順地度過身心跳躍式發育的風波。

國中的孩子是人生的一個分歧點,真的很容易受誘惑而變壞,特別是現在的誘惑隨時、隨處可見,孩子如果燜在心裡什麼都不說,他可能會把自己逼到危險的懸崖邊亂做選擇。

我跟兩個國中兒子偶爾也會有衝突與爭執,但我們都可以藉由交談來了解彼此的想法與差異,過往愛的儲蓄讓我們可以隨時提取與再儲存,他們才可以成為大家眼中各方面都穩定發展的國中生。當一個人的心可以在家安放,他自然可以把能量用在努力學習與進步,發揮出自己潛藏的能量與能耐。

如果你們親子之間過往有養成生活中的好習慣,當孩子跟你爆發爭執與衝突時,不要太擔心,只要先接收當下的情緒後保持冷靜再做溝通,要多聽孩子傾訴,協助孩子了解他自己,勝過你為孩子的人生下指導棋。

如果你們過往因為忙碌而疏忽了為愛的存簿儲蓄,也不要太擔心。青春期的孩子還是可以好好的愛與關懷,把生活的好習慣先建立起來,只要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,孩子就會願意跟父母傾訴。

教養需要耐住很多的煩與難。

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有些孩子是用高標準對待自己,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看自己做得好的那一面,不要鑽完美的牛角尖。也有孩子天性得過且過以低標準處事,父母可能就要多花心思提升孩子的細膩與專注,這樣才可以把該做的事情做好,把該學會的知識學懂。每個孩子都不同,父母要引導孩子做出最好的自己。

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需要愛的時候,因為在人生的分歧點上,他想知道自己是誰﹖他想界定自己是誰﹖艾瑞克森(E.H. Erikson)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學者,他認為人生有八個階段的任務,每個任務都有兩極的價值衝突,人要在這兩極的價值中求取突破與克服這些衝突,才可以完成成長。在青春期時要發展的任務,就是在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中求取突破,來達到對自我的認知與建構。不要用傷害把他們推開、推遠了!更不要跟孩子比兇、比誰的拳頭、權力大,如果親情的愛讓他受傷,他可能會在愛情中尋求安慰,但往往在親情中受傷的孩子,在愛情中更容易遍體鱗傷。

教養孩子的鬆與緊,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做調整,讓規範從他律變成自律,只有自重自愛的孩子,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誘惑的人生路上站穩腳步。要引導孩子多思考與沉澱心靈,不要讓他一直處於混亂的青春期,就像現在有些大人還沒有從青春期中成熟起來。

德蕾莎修女說:「愛,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,看到自己的責任﹗」面對青春期的孩子,我們就是要協助孩子養成生活中的好習慣,讓他可以從他律中變成自律,讓他看見自己與承擔起他生命的責任。

教養不是短跑,是一場馬拉松,你無法衝刺,而是要學習配速。

#照片是去年暑假的機場

﹡﹡﹡﹡﹡﹡﹡
博客來曬書市集,我的書《優雅教養:傾聽、陪伴、愛,教你解讀孩子的心》單本五折特價180元,三本特價399元,優惠持續至2020年7月28日,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好書、購買好書。
博客來 https://reurl.cc/M7O2WL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生命從愛中來也在愛中成長 交流從傾聽開始也從傾聽互動 透過解讀與同理拉近彼此的心
View all posts